年輕人情緒消費新趨勢
最近幾年,消費者總喜歡買那些“看起來沒用,但買了就開心”的小物件,比如打工人辦公室流行的解壓神器蒜鳥、電子木魚、雲燒香App,網上風靡的“錢來錢來”手機貼紙,朋友圈裏曬不停的限量版盲盒手辦,還有助眠神器香薰、ASMR音樂與視頻,甚至有人專程在週末去“躺平主題”咖啡館打卡。 這些從虛擬到實物、從線上到線下看似隨性的小消費,更像是人們在給自己的心情“充值”,其背後正湧動著一股龐大的經濟浪潮——情緒消費。
為什麼年輕人熱衷於情緒消費?
當代年輕人活在快節奏、高壓力、強內卷的環境中:KPI、加班、社交焦慮、未來不確定……情緒長期處於緊繃狀態。
像會說話的枕頭、會逃跑的拖鞋等腦洞裝備,看似無用卻賣到斷貨;還有“捏不爛”的矽膠玩具,如捏捏樂、尖叫雞、捏泡泡紙等,雖無實用功能,但打工人在不開心、無聊時捏兩下,壓力瞬間釋放。這些情緒消費,提供的心理緩衝機制,成為都市人對複雜情緒的“日常急救包”。
首先,花小錢,應對複雜情緒,還具有及時性的效果,完美契合了現代人的情緒節奏:不求長久治癒,只求當下喘息。
其次,能夠給平凡生活加點“戲”,即生活的樂趣,在這個節奏快、壓力大、人與人越來越疏離的時代,消費者每買一件“廢物”,都好像是在獎勵自己,是儀式感,也是給日常生活加點樂子。
同時,也是人們想要在不確定中,找回一點主動權,現實世界充滿不確定性:專案可能黃、升職可能落空、感情可能崩……但情緒消費不一樣,它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“確定性”。
情緒消費火爆,還離不開品牌的洞察與推動,將產品與主流消費浪潮捆綁到一起,也讓消費者有了情緒消費的方向。目前,哪些賽道在情緒消費的推動下愈加火爆呢?
潮玩經濟:抽盲盒抽的不是玩具,是驚喜感
文旅經濟:逃離工位,去熱門打卡點放空
寵物經濟:養貓養狗,為自己養一個“情緒搭子”
食飲行業:買奶茶不僅是為了喝,更是情緒調節神器
相對來說,潮玩經濟、文旅經濟、寵物經濟更多的是聚焦在體驗感上,而餐飲行業的奶茶、美食,就是味蕾與情緒的雙重滿足。
說到底,情緒消費的本質,是為感覺買單。買的不僅是產品,更是自帶談資的社交貨幣。從目前的增長態勢看,這場爆發式增長的“療愈經濟”,或許才剛剛開始。
立即體驗,探索無限可能!
立即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