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樣“整活”,機器人的舞臺有多大?

2025-07-29

“生剝鵪鶉蛋,破殼不破膜。”

7月26日,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開幕。走進展覽現場,仿佛走進全球AI領域的“奧運會”。一臺臺機器人比才藝、拼技能,無論表演夾豆腐還是演繹剝生鵪鶉蛋等,都讓人大開眼界。

“智能時代,同球共濟。”據統計,本屆大會不僅彙聚包括12位圖靈獎及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全球1200餘位頂尖嘉賓,還集中展示3000餘項前沿展品及100餘款“全球首發”“中國首秀”新品。其中,一臺臺具身機器人的驚豔亮相,備受關注。

7月29日,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的“智享未來——保姆機器人大會”也將開啟,集中展示科技創新成果與行業應用場景。
連日來,“看機器人如何改變未來生活”成為熱門話題,帶給人們美好的想像空間。機器人迭代發展,正不斷緊扣時代脈搏,呼應人類需求。一個體現是,機器人不僅僅具有觀賞價值,更具有實用功能。其應用場景正從工業向全域服務擴展。

從工業生產到家庭服務,從醫療護理到教育培訓,機器人正以驚人的實用性和智能化程度,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。

 

“賽博養老” 科技賦能銀髮生活

以養老機器人為例,從扮演廣場舞搭子,到充當乒乓球陪練,從疊衣拖地、洗碗擦桌子,到攙扶行動不便的老年人,監測老年人的健康狀態等,養老機器人派上用場的機會越來越多,大顯身手的場景越來越豐富。

今年2月,由我國牽頭制定的世界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正式發佈。該標準聚焦互聯家庭環境下老年人在日常生活、健康護理等各個方面。在家務、娛樂、家居管理、照護,以及外出和助行上都分別提出了具體的技術要求。

截至2024年末,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萬人,占總人口的22.0%;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萬人,占總人口的15.6%。

據預計,205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21億,其中包括4.26億80歲以上的老年人。在這種背景下,讓老年人過上更有尊嚴的晚年生活,既需要健全制度保障,也需要加大科技賦能。

不久前,工業和資訊化部、民政部聯合印發通知,部署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,試點期為2025年至2027年。其中明確提出,分階段實施一批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攻關和應用試點專案,“加快推動機器人賦能智慧養老服務和銀髮經濟發展”。

隨著人工智慧飛速發展,機器人廣泛應用,智慧養老變得常見。“科技+人文”的發展模式,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質。

 

花樣“整活” 機器人應用範圍廣

在生活賽道上,機器人同樣有“絕活”。最近,總臺報導了一個案例,一臺機器人在AI技術“加持”下,不僅學會咖啡師拉花的手法,還通過高精度控制,靈活玩轉各種精細拉花。

從自動規劃路線打掃地面,到穿梭於餐桌間配送食品,再到陪聊,提供情感支持,機器人在生活領域不斷拓展邊界。

機器人的發展,不僅催生新業態。在教育領域,機器人不僅涉足編程教育、日常教學、特殊教育等多種應用場景,還助力教育行業從“傳統辦公”邁向“數智協作”。

在醫療領域,國家衛健委已提出,應用人工智慧、手術機器人、互聯網醫療等新技術,滿足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。

目前,各地積極開展機器人應用的醫療場景。比如,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越發常見。有醫生形象地說,做普通腹腔鏡手術,如同人手握持筷子,用筷子夾著一根針去做手術;而使用機器人進行手術,則如同人手直接拿著針做手術,不用再借助筷子,操作體驗更靈巧。

總而言之,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日益增多。從生產生活到應急安全,從醫療康養到教育教學,從智能巡檢到監管執法,再到文旅消費等,全國多地都在探索實踐機器人的廣泛應用。

集聚優勢資源 機器人未來可期
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、應用場景快速拓展,與國家制度安排息息相關。《“十四五”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》明確提出,“服務機器人、特種機器人在倉儲物流、教育娛樂、清潔服務、安防巡檢、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規模應用”。規劃還提出明確要求:“面向製造業、採礦業、建築業、農業等行業,以及家庭服務、公共服務、醫療健康、養老助殘、特殊環境作業等領域需求,集聚優勢資源,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、服務機器人、特種機器人重點產品的研製及應用。”

機器人被譽為“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”,其研發、製造、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準的重要標誌。

今天的中國,科技創新動能奔湧,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。人工智慧技術加速迭代,正迎來爆發式發展。

統計顯示,我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,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在全球占比已超50%。可以確定,隨著技術日新月異,體系日益完備,人形機器人將實現更大突破,帶來更多驚喜。

賦能千行百業,走進千家萬戶,當科技與人文和諧共生,當效率與關懷相得益彰,機器人將更好塑造人們的美好生活。


返回列表

立即體驗,探索無限可能!

立即體驗